貝殼,一般是對於具有殼之軟體(Mollusks)動物的一種泛稱。這群軟體動物都擁有外套膜,可以分泌碳酸鈣來形成具有保護作用的硬殼。牠們的貝殼會隨著成長而變大的。全世界貝殼現生種估計超過十萬種樣,在動物界中僅次於昆蟲。而台灣有正式紀錄的貝類達3千多種。
根據台灣軟體動物分類系統,將軟體動物分為雙殼綱(Bivalvia)、頭足綱(Cephalopoda)、腹足綱(Gastropoda)、多板綱(Polyplacophora)、掘足綱(Scaphopoda)。
雙殼綱生於海洋及淡水地區,因為有兩片貝殼而得名。種類約有一萬五千到兩萬。
頭足綱具有發達的頭部及雙眼。化石種在一萬種以上,現僅存786種,主要是各類烏賊和章魚。
腹足綱是軟體動物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當中最大的綱,約6.5萬到8萬個物種。是動物中僅次於昆蟲綱(Insecta)的第二大綱。化石紀錄的歷史最遠可追遡至晚寒武世。
多殼綱約有900多個物種。身體橢圓形,背面有八塊殼板,左右對稱,口與肛門分別在身體腹面的前、後端。
掘足綱全部是海產泥沙中穴居的一類小型軟體動物,僅有350種左右。海生,直至7000米可見其蹤跡。
世界十六貝區依台灣貝類資料庫的國際貝庫地圖所列,約莫19世紀中葉,S.P Woodward(薩繆爾·皮克沃斯·伍德沃德)分析各種貝類的分佈模式,發現貝殼的分佈被限制在某些區域,只是通常不僅止於在同一區發現,於是他分別命名了16個主要分區,分區的標準是每個分區都是高比例(至少50%)的種類是其他分區所未發現的。
大西洋貝區(Transatlantic)
地中海貝區(Mediterranean)
西非貝區(West African)
南非貝區(South African)
日本貝區(Japonic)
印度-太平洋貝區(Indo-Pacific)
北極貝區(Arctic)
北美-阿留申貝區(Aleutian)
加州貝區(Californian)
北大西洋貝區(Boreal)
巴拿馬貝區(Panamic)
加勒比海貝區(Caribbean)
祕魯貝區(Peruvian)
巴達貢貝區(Patagonian)
麥哲倫貝區(Megellanic)
澳洲貝區(Australian)
( 資料來源:台灣貝類資料庫 )
Conradilla caelata 鳥翼真珠蚌
Dromus dromas 單峰駱駝真珠蚌
Epioblasma curtisi 短真珠蚌
Epioblasma florentina 黃花真珠蚌
Epioblasma sampsonii 辛布森氏真珠蚌
Epioblasma sulcata perobliqua 白貓爪真珠蚌
Epioblasma torulosa gubernaculum 綠花真珠蚌
Epioblasma torulosa torulosa 瘤花真珠蚌
Epioblasma turgidula 大花真珠蚌
Epioblasma walkeri 棕花真珠蚌
Fusconaia cuneolus 細線豬趾真珠蚌
Fusconaia edgariana 閃爍豬趾真珠蚌
Lampsilis higginsii 何金氏真珠蚌
Lampsilis orbiculata orbiculata 粉紅真珠蚌
Lampsilis satur 素袖珍真珠蚌
Lampsilis virescens 阿拉巴馬真珠蚌
Plethobasus cicatricosus 白疙瘩真珠蚌
Plethobasus cooperianus 橘足疙瘩真珠蚌
Pleurobema plenum 粗豬趾真珠蚌
Potamilus capax 肥袖珍真珠蚌
Quadrulantermedia 康布蘭德猴面真珠蚌
Quadrula sparsa 阿帕拉契山猴面真珠蚌
Toxolasma cylindrella 侏儒真珠蚌
Unio nickliniana 尼克林氏真珠蚌
Unio tampicoensis tecomatensis 墨西哥真珠蚌
Villosa trabalis 康布蘭德豆真珠蚌
Achatinella spp. 小瑪瑙螺屬所有種
(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 1060329公告修正「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
臺灣貝類主要有六大生態環境:臺灣海峽沙泥岸型(Sinic From)、河口型(Estuarine Form)、淡水型(Freshwater Form)、珊瑚礁型(Coralline Form)、深海型(Deepsea Form)、陸棲型(Terrestrial Form)。澎湖地區的貝類分佈於珊瑚礁型、陸棲型。